「大過年,小改變?」IKEA這支春節廣告,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
Lucie Liu
4 min readJan 18, 2018

--

「我們對美學手段所能扮演的角色有高度自覺。廣告的美學手段不是無關痛癢的風花雪月,而是品牌塑造的一部分,因為感官的感受 — — 不論眼睛看的、耳朵聽的,都會累積成品牌的一部分。」 — — 許舜英

IKEA推出了一系列新春廣告影片,其中這支「婆媳篇」在Facebook粉絲頁和Youtube發布後,受到網友幾乎一面倒地撻伐,被批「消費婆媳關係」、「加深性別刻板印象」。

然而以我個人作為TA、實際身處媳婦圈的觀察,其實說真的,多數家庭的現況,都有影片裡描繪的樣子。

(我好委婉)

(然後要強調絕對不是說我自己喔😂 我和我婆婆不會一起待在廚房,她也真的人很好!)

(痾越描越黑嗎XD)

放一張圖庫裡的廚房美照來緩和氣氛,真完美(嘆)

好啦,說正經的,我自己其實有接收到,這個影片想要鼓勵媳婦的原意。從這系列廣告所提出的主張:「#給歡聚更多可能」、「 #今年開始為家人改變」,我可以感受到IKEA的出發點立意良善。

讓我借用這位網友的評論,來還原劇情可能的原意:

就是一個本來不會煮菜的媳婦想替家人煮新年飯,但自己不懂,所以跟婆婆請教。婆婆不是指指點點,是按媳婦的需要提示她怎樣煮、東西放哪裡。菜煮好,「小光環」歸媳婦讓她把菜端出去享受一下讚美,婆婆自己留在廚房善後。😊😊(先不要把媳婦跟婆婆的關係前設為敵對吧)

比起風向中「不如讓家中男性成員來參與廚事」云云,如果這位網友的解讀正確,我想IKEA要講的其實是更高一層次的議題。

「婆媳相處」在我們的文化中,是長存已久的問題;傳統的性別意識雖然有逐漸鬆動的趨勢,越來越多人理解並支持「打破刻板印象」的訴求,而就整個社會的觀念而言,普遍還是不算成熟。

這支片子原本想說的也許是:

「在無法避免相聚的年關之際,在女性為廚房之主的風氣還沒真正改變以前,不如做點小改變,試試和婆婆一起下廚吧!說不定能找到關係中的新角度,化解緊張氛圍。」

如果這樣的訴求能呈現地更清楚,這個廣告對我而言就是成功的,至少也讓我在CNY常見的賀新春、溫情返鄉、開運過好年…等內容汪洋中,看到了比較新穎的切角。或許調整一下表現手法,轉為呈現婆媳間輕鬆有趣的互動,更能傳達這個原意。

不過,當然,以上論述都是我個人以及網友的腦補~

這篇我想分享的思考重點是,許多的爭議廣告,背後都來自同樣的問題——

當廣告中的元素,牽涉到「整體社會觀感正在轉變中」的議題,就會產生「現階段是否政治正確」的疑慮。

那麼品牌該如何面對?

如果礙於品牌有各種繁複的枷鎖(比如是全球性的品牌、受制於global規範),無法明確表態「品牌自身」或者「想去迎合的」是怎麼樣的價值觀,至少,對於目標族群或者社會主流風氣的意志變化程度,必須要有點概念,才能在進行創意發想時,對於「意識形態的走向」以及「價值宣揚的濃度」有所取捨;如果最終的產出,出乎預料地踩線了,也比較有處理的原則依據。

再借這位網友的腳本改編,提供一個相對而言、在任何族群都算是討喜的版本供參考:

找一個像金城武或孔劉之類的可口帥哥演老公,因為看到家中的IKEA廚房實在太棒了,支開太太去做SPA。接著忍不住下廚大展身手,鏡頭不經意特寫緊實的胸肌,嚐味道的嘴唇⋯⋯最後太太回家看見滿桌好菜大驚喜,此時門鈴響,開門是自己的爸媽和公公婆婆一起笑咪咪的來圍爐。回馬槍是深夜老公壁咚太太說:今晚加菜。

結語

在我個人的觀念,精準挖掘人們的心理洞察,是做廣告中最重要的一環。

這個案例讓我看見一個有趣的現象:insight是勾到了,可品牌卻沒料到,觀眾的反應是期待廣告內容能夠「導正視聽」,呈現他們心裡希望的面貌,而不是(不想面對的)現實。

換個角度想,我越來越肯定,人們其實並不討厭廣告。作為一個商業世界裡必然的存在,只要內容能提供某個面向的價值認同,廣告的力道還是超乎想像的。

IKEA加油,明年再戰!

Thanks for reading!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請給我5個拍手:)
如果你想看到更多廣告相關主題的文章,請給我10個以上的拍手讓我知道!

--

--

Lucie Liu

學海無涯,道理恆常,而每一次的思考都值得紀錄,持續挖掘思想的深度。